Related Posts
聖地之友 – 九月通訊 (Sept 2020)
親愛的團友, Shalom! 不經不覺2020年已踏入秋季,因著疫情對全球的影響,自從農曆新年從約旦及以色列回來,由二月至今,並沒有考察團能夠成行。期望在不久將來能再次與大家踏足聖地,一同學習與團契。 (閱讀全文...) read more
聖地之友 – 7月通訊 (July 2019)
弟兄姊妹平安, 在剛過去的五至六月期間,我有機會休息數周,在忙碌的教學與管理工作中稍稍停下,與家人外遊,地點是希臘。 又去希臘? (閱讀全文...) read more
聖地之友 – 十月通訊 (OCT 2023)
親愛的弟兄姊妹, 平安!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今年九月十七日通過決議,把耶利哥納入為世界文化遺產。今次被接納的是耶利哥古城,其實只包括耶利哥廢丘,即一般到訪耶利哥的行程都會短暫停留的人工山丘,在那裡講解這裡為何有一萬年歷史,以及約書亞時代的耶利哥城是否在這裡。 用今日的標準來說,耶利哥並不吸引。雖說有一萬年歷史,又是全世界最低的城市,最低點是海平線以下260米,正因為地勢低所以特別熱。雖是沙漠的綠洲,但她距離耶路撒冷很近,一般都不會留在那裡太久。 全世界最低的城市 但在古代世界,這綠洲便顯得非常重要。要知道大衛王定都在耶路撒冷之前,那裡並不繁榮,只是一個甚麼也沒有的山頭。而耶利哥除了有自己的水泉,還靠近約旦河進入死海的入口,水量充足之餘,也是東西方交通要道。甚至有聖經學者認為,羅得看到「像耶和華的園子,又像埃及地」(創十三10)的約旦河平原就是耶利哥。 也因此,哈斯摩尼王朝(Hasmonean Dynasty 140-37 BC),即兩約之間猶太人自治時期,在這裡建築了王室的行宮。而大希律也先後在這裡建築了三個冬宮! 從耶利哥往來耶路撒冷通常會經過凱爾特谷(Wadi Qelt),當中有條普拉特河(Prat River)穿越其中。聖經告訴我們耶穌上耶路撒冷時會經過耶利哥(路十八31-43),祂曾否經過這普拉特河稍為歇息?由於地勢與環境關係,這地方一直被認為是詩篇廿三篇所描述的「死蔭幽谷」所在地,這裡有一所建於公元五世紀的聖喬治修道院(St. George Monastery),是我們近年聖地團會到訪的地方之一。 近年我們較多選擇住在耶利哥,也略為經驗這古代交通樞紐城市的氣息吧! 耶利哥 遠眺聖喬治修道院 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其實共有13個被接納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古蹟,耶利哥是第14個。聖地團常去,我們又較為熟悉的地區包括:耶路撒冷舊城及城牆、伯利恆、馬薩大、米吉多、迦密山一帶等。要被接納為UNESCO一員要乎合不少條件,除了要有歷史意義,普世價值外,更重要的是要持續保護這些人類文化資源,免被天災人禍所破壞。 盼望新增入名錄的耶利哥可獲得更多資源來繼續發展與保育這古代樞紐,讓我們更立體地認識聖經的世界。 你的弟兄, Otto read more
聖地之友 – 四月通訊 (Apr 2024)
親愛的弟兄姊妹,平安! 如無意外,這封「聖地之友」通訊發出之時,正是復活節期間,我正身在埃及準備「過紅海」到昔日稱為「以旬.迦別」的港口。以色列人出埃及,在曠野路上兜兜轉轉四十年,申命記曾記述他們在今日約旦境內的流浪路程,其中提到: 「於是,我們經過我們弟兄以掃子孫所住的西珥,從亞拉巴的路,經過以拉他、以旬.迦別,轉向摩押曠野的路去。」(申二8,和修本) 西珥(Seir)就是今日皮特拉(Petra)與華廸倫(Wadi Rum)一帶的山脈,那是以紅色沙土聞名的以東地。亞拉巴(Arabah)的路,就是約旦河水流入死海(亞拉巴海)之前的一帶河谷。而以拉他(Eliat)與以旬.迦別(Ezion-geber)就是今日以色列最南部的港口,同時也是約旦亞卡巴(Aqaba)這港灣。 只是一節聖經經文,便帶出了以色列人在曠野流浪的幅員,由約旦河到死海,再到紅海的邊緣,有高山有低谷,有內陸湖有大海,有沙漠又有綠洲。曾到訪上述地區的團友,應該不會忘記那種乾旱、高溫、悶熱,還有漫長車途只見石頭不見一人的景象。不少時候,我們更是一落機便帶著疲憊的精神狀態,從約旦首都安曼坐車三小時直奔南部的皮特拉。不算很辛苦,但也不見得很舒服。 皮特拉 回想三千多年前在此流浪的以色列民,他們的經歷其實可以很可怕。 不少聖經學者都認為,「出埃及的經驗」代表著群體甚至是個人的信仰經驗。在埃及作奴隸,靠自己的努力但不一定能過上好日子;到了迦南地便倚靠神,祂會供應我們日常所需。而期間的曠野經驗,就是人承受不順服與叛逆所帶來的教訓,同時在這荒涼之地經歷信心的考驗,更認識生命,更認識上主。當我們學會不再靠自己,單單仰望上主,我們才預備好進入迦南地。 我們今日已在迦南地?還是仍在曠野流浪?又或仍留在為奴之地?這是我這次行程與團友一起思考的課題,若你想知道更多這次出埃及旅程的片段,以及相關的教導,請緊貼聖地考察事工的Facebook及IG。 你的弟兄, Otto read more
2016年7月使徒腳蹤團友回應:#鄭佑生牧師 #屬靈教導 #靈命飽足
2016年暑期的希臘、土耳其「使徒腳蹤團」,隨團講師是鄭佑生牧師,每天都帶給我們精彩的屬靈教導,使團友的靈命大有飽足。 今年聖誕節,鄭佑生牧師是重尋「聖誕」真義 – 聖地之旅:約旦、以色列(十一天團)的隨團講師,如你也想在聖地有屬靈的聖經學習,從速報名參加,詳情請瀏覽https://www.ccl.org.hk/shop/tour/holy1612。 (閱讀全文...) read more
聖地之友 – 十一月通訊 (NOV 2023)
各位親愛的聖地團友, 主內平安! 自10月以色列進入戰爭狀態,每日都有不同媒體報道有關消息,不知道大家對今次以色列與哈馬斯的戰爭有何看法呢?我個人最關心的還是當地人民安全,不分國界,不分種族,因為上帝看重每一個人的生命,很想邀請你,停下來5分鐘,一齊為這場戰爭中失去親人、家園及死傷者禱告,求主醫治、安慰及拯救巴勒斯坦地及以色列地的平民百姓;也為這埸戰爭能盡快在和平下結束禱告。 你們要為耶路撒冷求平安:「耶路撒冷啊,愛你的人必然興旺。詩篇122:6 10月10日晚上舉行了網上和平祈禱會,邀請了2位分別居於特拉維夫和耶路撒冷的信徒親身講述當地實況。近500位參加者一同為和平祈禱。 我個人在未親身接觸以色列這地方時,透過媒體報導,以為當地亞拉伯人及猶太人是水火不容,但當我在90年代初因為帶團的關係,開始接觸以色列這地方的巴勒斯坦亞拉伯人及以色列猶太人後,發覺他們一般是和平共處,沒有媒體鏡頭中的暴力。 與當地導遊合作閒談時,會聽到他們實際生活的情況及對現況的想法,當中有巴勒斯坦亞拉伯人導遊告訴我他是持有以色列護照,我當時聽到也感到很驚訝,意思是他已歸化入以色列藉,但也有巴勒斯坦亞拉伯人導遊告訴我,他是不會考慮歸化入以色列藉,原因是他不希望將來自己的子女需要有當以色列士兵的責任,相信箇中的原因,大家現在已很明白體會。所以雖然是同一民族,住在同一地方,但他們亦有不同的想法及取向。 另也有合作的猶太人導遊,聽說他們的保險是不包在巴勒斯坦自治區內的,所以對他來說要進入巴勒斯坦自治區(當中包括伯利恆及耶利哥)也是一件危險事情,所以他與我們團隊進入這些地方後,就像團友般參與不作任何講解,我們需要另外安排區內的巴勒斯坦導遊講解。我眼見一般猶太人與亞拉伯人在工作上其實也有很多合作機會,以旅遊業為例,如酒店員工、導遊、司機及餐飲的工作人員,他們很多時是一起工作的,大家也是為生計而努力。 在認識眾多的伙伴中,讓我最深刻印象的,是與我們合作多年的旅行社創辦人,他是一位亞拉伯人的基督徒,他太太是一位英國人,在90年帶團去以色列時,很多時候這位旅行社老闆會邀請團隊到他家中茶聚,他和太太會熱情地招待我們,這位老人家現時已經90多歲,但他很多時亦會盡量安排時間與團隊在車上或餐廳見面打招呼,每次他也會語重心長的請我們為以色列禱告,他說這是他長年的心願,希望有一天以色列能有真正的平安。 今天有一首歌想與大家分享,這首歌是我第一次到訪這位旅行社創辦人的家茶聚時,他教團隊唱的。 歌名: Shalom my friend Shalom, my friends, Shalom, my friends, Shalom, shalom. May God’s be with you May God’s be with you Shalom, shalom. Shalom, my... read more
2016年大埔浸信會 約旦、以色列「心」度之旅 分享 by 陳志為弟兄
記得信主初期, 看過遊蹤特輯介紹耶路撒冷。當時自己想,身為基督徒應該要去。到今年,很感恩可以同一班主內肢體一起去。 (閱讀全文...) read more
Otto為你解答:為何要到聖地退修?
Otto為你解答: 為何要到聖地退修? 退修之旅的行程跟其他的聖地團有什麼不同? 為什麼這團只給教牧長執,其他信徒不用退修嗎? 6月教牧長執【聖地退修之旅】:以色列、約旦(十天聖地遊) read more
聖地之友 – 九月通訊 (Sept 2017)
各位親愛的聖地團友, 今年6-9月我先後三次帶約以團,天氣酷熱,但團友的回應更是火熱。以下可能也是你曾有的感受: (閱讀全文...) read more
聖地之友 – 五月通訊 (MAY 2023)
各位親愛團友, 主內平安! 疫情後我們從今年一月份開始有聖地團出發,4月份內更出了三團,其中一團是伊朗團,感恩我有機會同行,以下是部分團友在旅途中的感受分享❤️❤️ 期待下次旅程能與你們同行! 以馬內利 Rosanna 團友分享:Lillian In my first trip to Iran, l was given a straight reminder that women must travel with their heads...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