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友心聲分享:2016年教會歷史團團友 Angela (Part 5)

團友心聲分享:2016年教會歷史團團友 Angela (Part 5)

在艾爾福特的市內觀光與聖奧古斯丁修道院的參訪,我們得以回顧馬丁路德人生早期所做的幾個重要決定,包括求學、念什麼本科、如何皈依天主、修道院中對他尋求成聖的影響等。從馬丁路德在性格與信仰上的蛻變可以看到,神的確是照著祂造我們的本像接納並使用我們的。神顧念路德對神救恩的渴慕與堅持,接納並非定罪他為此所付上一切或”對”或”錯”的努力,光照他、釋放他,並如同神起初使用保羅般,使用路德尚未歸正之前一切的栽培、學識、能力以及理想,卻將這些凝結轉化為一股新的信念,使馬丁路德在神的救恩當中剛強起來。同時更使用馬丁路德個性中的執著,讓他能從此堅持,去,使人民得著因信稱義的救贖。
這樣的”去”,從威登堡開始點燃更新之火。
其實就馬丁路德的本性來說,他並不是一個天生勇敢決斷的人。當他在威登堡Frederick the Wise 的私人教堂的大門上 (同時也是他當時執教的威登堡大學的告示欄) , 貼出他對羅馬天主教教皇及教廷推行的贖罪券和煉獄觀以及他對聖品及教士關於救贖上僭越神的職權的質疑時,他仍是以一個學者性格和立場拋磚引玉,期望同事們可以參與討論這95條內容,腦力激盪一番。沒想到,10/31 的”威登堡之秋”一發不可收拾,印刷術的開始使用及人心對腐敗及壓抑人性的天主教文化的強大怨氣,瞬間將路德的人生推到一個高度,讓他從此不得不面對、整合出他對於宗教改革想法的架構,定調他的信念,也讓他生命勇敢的那一面成長茁壯。之後,他從一位因怕死向上帝呼救的人,轉變成一位因上帝而不怕死的人。當路德知道威登堡的人們因他的藏匿而引發動亂時,他選擇了冒著生命危險而回來威登堡,並接連一個禮拜傳講改革要義。最後他說服了當地反對勢力,使威登堡成為最早支持宗教改革的城市之一。
所以,「信念」加上「堅持」,讓我們得以有勇氣活出神在人類身上的計畫,而能順著神的帶領,「…我們到了什麼地步,就…照著什麼地步行(腓立比書 3:16) 」。從St. Elisabeth、從馬丁路德身上,我們都可以看到這樣的明證。
IMG_3448
除了「宗教改革」、「語言整合」,馬丁路德另一個偉大的貢獻是在「全民教育」。
在以前屬於東德的威登堡,徒步參觀完城堡、大門、舊城,我們還在Ossie (東德仔)的導遊帶領下造訪了路德婚後的故居,從中也了解了路德夫婦對信仰及教育的想法。
由於領悟人並不能因善行而得救,路德發現禁慾與禁婚不能代表一個人是否就更真誠愛主,於是他與原本曾是修女的Katharina von Bora 經由自主戀愛而步入婚姻,定居在威登堡。這對當時的社會風俗是一個極大的震撼,不僅是他們打破父母媒妁之言的傳統,也不僅是Katharina是一位飽讀詩書的知識份子,更重要的是他們以曾經身為修士與修女的身分生兒育女,以一己婚姻抗衡修士與修女結合會生出惡魔之子的咒詛,可想而知當他們面對幾個兒女夭折時內心的煎熬有多大,要面對外在人言及指責的壓力有多大。
路德夫婦相信,人人,不光是神職人員,都是祭司,因此每個人都應該有能力識字,好讓自己能閱讀聖經並討論真理。因此即使在外憂內擾中,路德夫婦仍為每個男孩以及女孩辦學,也讓平民信徒不分男女藉由信經、要理、問答、習字。他們深信: 辦學是教會的義務及使命。之後義務教育雖由政府拿回辦理,但就在此後短短的50 年間,教育很快便普及全德國,文盲大為減少到只剩20%,而全民教育的觀念也推行至全歐洲,之後帶到美洲,至終影響到亞洲。沒想到,我們習以為常的義務教育原來受惠於路德夫婦在宗教改革上的理念。而當年比歐洲識字率高的阿拉伯世界,因著信仰造成的不同理念,如今的文盲率卻高居全球第三(62.7%),實在諷刺。
to be continued…


Existing Users Log In
   
會員註冊重置密碼
會員登入

按下「註冊」鍵,表示同意福音證主協會及關聯機構向本人發放最新通訊。相關 私隱政策 供參考。
會員登入
HK$ - HK$
產品總數量:0
合計:HK$0
沒有相關產品
立即結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