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的伊朗人」
我是從看一套描述兩兄妺感情的電影「小鞋子」開始認識伊朗,從此以後久不久就看這出自這回教國家的作品,總沒給我失望。它總是對家庭關係有很多细緻的描述;對極權統治下的社會有很多深刻的反思。我常常好奇問是什麼樣的土壤才能養育出一個對人性有這樣體會的導演,拍出如此的佳作。當自己今次親身踏足伊朗,每天都在參觀及走在街上,你就親身體驗到伊朗人那份友善的民族性格;會主動跟你打招呼並有眼神的接觸,甚至要求與你合照後給你有-愉悅和連繫感。這份情操或許與人民從少就有讀詩集的習慣有關,據說人民除「可蘭經」幾乎每個伊朗人都能背誦幾首一位出生於14世紀詩人的作品,當你長期浸淫在哈菲茲(Hafez)及蕯廸(Saadi)對人性的歌頌及批判的詩句下,難怪伊朗人有這共情的性格,你就稍稍明白到為何聯合國都將蕯廸的詩句放在其總部大廳的入口處。
Human being are members of a whole.
In creation of one essence and soul.
If one member is afflicted with pain,.
Other members...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