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友心聲分享:2016年教會歷史團團友 Angela (Part 4)

團友心聲分享:2016年教會歷史團團友 Angela (Part 4)

在艾斯萊本我們參觀了馬丁路德出生時的房子,及他人生最後講道的聖安德烈教堂(St. Andrews Church)。 其實路德出生後只在艾斯萊本住過短短幾日,他的童年是在另一個城市Mansfeld 度過的。但人生繞了一圈,路德最後在講道途中意外病故於他的出生地。
紀念館中陳列了馬丁路德的家族史,現在德國人中姓路德的,都是馬丁路德家族的直系子孫。但原來馬丁路德本來非姓Luther,現在眾所周知的這個姓氏是他後來將父系的姓Luder 揉合念書時使用的拉丁名字Eleutherios改成的。而馬丁(Martin) 則是他虔誠的天主教父母根據羅馬天主教慣例在他出生後便為他施行嬰兒洗禮,而那天正好是Saint Martin’s Day (11/11),路德就這麼承襲了馬丁這位仁慈而又勇敢的聖者的名字。這份認識是個有趣的插曲。
走出了聖安德烈教堂,左前方是另一間晚期哥德式路德宗教堂-聖彼得與保羅教堂(St. Peter-Paul Church),這間教堂正是馬丁路德當年領嬰兒洗的地方。
教堂內前方的正中央有一個醒目的圓形洗禮池,象徵著”洗禮是信仰中最重要的宣告”。圍繞著洗禮池,我們一行人齊聲清唱起”奇異恩典”,靜享神的臨在。歌聲隨著地上的水波痕圖形一圈圈蕩漾出去,溢出教堂,與「福音傳向地極」的意象不謀而合。當天正好有一群高中生在這裡學習有關洗禮的知識,令人感嘆的是,如今德國年輕人中只有10%信仰基督。但願這些校外教學能夠在某些程度上喚起德國年輕人對信仰的重視及熱忱,不負先人在歸正的路上所灑下的血淚。
回到市集(Market Platz),廣場上巍峨的路德雕像一手持著聖經,一手捏著教皇指責他的聖諭,眼神堅定的凝視前方,肢體語言與路德宗教堂內設立在祭壇/聖餐桌(Alter)右上的講壇(Kanzel)相呼應。每當路德宗牧師在右方高處的講壇上講道時,他的手便會指引會眾自然地將目光移向正中的祭壇及聖經: 因為【定睛在神,回歸聖經】是路德宗敬拜的核心。
路德宗教堂的每個擺設、路德宗信仰所行的每個儀式,背後都有當年所要強調的歸正價值。只不過在歲月的淘洗下,人們逐漸遺忘精義,徒留儀文。若能重溯重識儀文背後的屬靈意義,那麼透過行禮如儀敬拜神其實是件很莊重的事。 但若讓儀式只剩儀式,那麼在現今知識唾手可得的年代,我們又當如何延續宗教改革的精神來讓信仰與當代人的變化接軌呢?
(路德宗教堂大多是哥德式建築,內中會有: 祭壇/聖餐桌、講壇、洗禮盆;面對祭壇的正面牆上會有管風琴。)
DSC04404DSC04405 DSC04330
在瓦特堡的路德,其對將新約聖經從拉丁文翻譯成為德文的貢獻自不在話下,但令人驚訝的是,翻譯時他使用的德文,居然是他自己無師自通,跑遍當時德國各地將所使用的18種方言整合而成的通俗德文。他實在是個難得的語言天才,到如今通俗德文仍在通行。
「書同文」是馬丁路德對德國與日耳曼族的貢獻,奠定了國家意識的必要基礎。
「宗教改革」則是馬丁路德對神國與神子民的貢獻,重打了進入天堂之門的鑰匙。
馬丁路德從年輕時就是個做事做人都非常認真執著的人,也因著這個個性,他才會在一次因為懼怕雷擊致死的郊外蒙神拯救後向神還願,毅然地放下前途無量的法律系學業,敲響艾爾福特聖奧古斯丁修道院的大門,通過40 天冷靜的考驗期而成為一個從最低階開始做起的托缽修士(begging monk)。就是因為對於有關信仰以及人與神之間的關係非常在意,也因個性使然,馬丁路德堅持做到戒律中一切的規範與教導,比如他連起床時哪一隻腳應該先下床他也會認真以對,以防得罪上帝。
to be continued…


Existing Users Log In
   
會員註冊重置密碼
會員登入

按下「註冊」鍵,表示同意福音證主協會及關聯機構向本人發放最新通訊。相關 私隱政策 供參考。
會員登入
HK$ - HK$
產品總數量:0
合計:HK$0
沒有相關產品
立即結帳